Friday, 22 December 2017

上大学的梦想

导读: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升高中,最后是大学,每一个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过程里度过,可是我们再想想上大学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呢?是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这样一张高贵的入场劵,还是在围绕着梦想不继前进呢?

  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技术创新,竞争力来源于人的活力,大学生应该对学习内容与安排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高等教育既要培养专门人才,又要广泛对青年和成年人开放,培养各类通用实务人才。

  学生围着学历文凭转,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难以成为择业和创业的主体,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待业或下岗不足为奇。用人单位单凭学历录用,不能真正选贤与能,就难以避免冗员和庸员,这样的单位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也不足为怪。

  高等教育应该从学历文凭教育转变为学位课程教育,从一考定终身并一次学完的学习制度转变为专科与本科学分相通的终身可及的学习制度,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专科教育为主转变为以重视基础课程和通用技能的素质教育为主。

  读大学为了拿学历文凭,是习以为常的答案。这个计划色彩的观念有什么消极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过去读大学的人少,毕业后都是国家干部。只要通过了由政府组织的入学考试,进入国家计划内按照统一课程安排学习,不论在哪个学校,不管是怎么学出来的,拿到学历文凭就有了国家干部的资格证书,可以走遍天下。入学考试不仅决定上哪个学校,还决定了学习的终点,常常要一生戴着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的帽子。没有学完就叫肄业,视同废品。近年来读大学的人多了,专科学历难找工作,招聘都要高学历,于是就专升本,甚至千军万马考研究生。学什么内容似乎并不重要,研究课题也不必是志向所在;不能发现问题,只会收集现成结论”;不是追求日新月异的科学和文化,而是追求学历文凭。读书人又在演绎一部新的《儒林外史》,发人深省。

  我们去看看别人。在美国,1999年有1479万人注册读大学学位课程,其中40%在两年制学院,40%25岁以上,当年获得学士学位的不到124万人,获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的仅56万人。折算起来,以读学位为目标的占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只读学位课程。有人说这是高淘汰率,其实不然。高等教育以读学位课程学分为单元,比以学历文凭为单元,具有更强的组合性、可扩展性和对职业的适应性。

  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技术创新,竞争力来源于人的活力,大学生应该对学习内容与安排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高等教育既要培养专门人才,又要广泛对青年和成年人开放,培养各类通用实务人才。

  专门人才包括科研创新人才,医生律师等专业人才,技师等职业技术人才等,其社会需求总量与劳动力总量比较相当有限,而教育成本较高,改行适应性差。为了提高效率,防止个人和社会的不良投资,专门人才的培养要特别注意供需对应,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实际上,社会上大量需要的是通用实务人才,毕业后从较低起点做事,经过多次变动,逐渐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中,每个人的机遇难以预计。例如在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上,许多新的环节学校里并没有相应的专业,需要具备知识根基的人自己去闯。各类通用实务人才首先要学好大学的基础课程和通用技能,也要学习某些实务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面较宽的基础课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综合技能教育(如外语和信息技术)、短学制的学分教育和可扩展的终身教育是这类教育的特点,与培养专门人才相比,可以称为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更容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具体就业目标,应当成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向。它也为创新人才、专业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打下宽广基础。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对许多人来说,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基础课知识在他们一生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大学课程也不需要一口气学完,求学和求职可以交叉,工作变动再修几门课。不是由学校规定课程,而是个人根据求职和求知的需要选修学分。高中推行学分制,有能力的可选修一些大学基础课,这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学校之间的学分认可则是各个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自主事务。

  学位制度实行了20多年,但学校里以学生为主体的弹性学分制还并不健全,仍不如学历制度管用。统一编制的课程计划尽管已经不能适应毕业后的需要,但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其质量更为放心。学生围着学历文凭转,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难以成为择业和创业的主体,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待业或下岗不足为奇。用人单位单凭学历录用,不能真正选贤与能,就难以避免冗员和庸员,这样的单位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也不足为怪。学历制度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作为计划体制在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中的顽固堡垒,实在应该废除了。高等教育应该从学历文凭教育转变为学位课程教育,从一考定终身并一次学完的学习制度转变为专科与本科学分相通的终身可及的学习制度,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专科教育为主转变为以重视基础课程和通用技能的素质教育为主。实现这些转变,教育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的年轻人把读大学作为脱离社会底层的阶梯,这种要求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学历制度产生过度的等第扭曲,一些地方人才辈出,江山依旧,基层干部队伍持续膨胀,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废除学历制度,实行学位制度,学生自主地以课程学分为单元终身学习,而学位课程相对标准化,教材随时更新,跟上科技和社会进步,使教育成为人本身现代化的途径,这已经是当务之急。

  青年人读大学,首先要追求真理,探索创新。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趋势。其次要谋生自立,脚踏实地。求学时参与实践、打工挣钱,求职时恰当定位、勇于创业,求学和求职相结合。还要与人交往,沟通交流。只有把个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社会化,才能掌握必然规律,自由地全面发展。


《老查话留学》NO.30
我们送孩子出国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作者:老查                20140328             来源:尚友留学

今天要说的话题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我认为明确这个终极目的非常重要。就像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的德行紧密相关,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有一个思路、原则,再有具体的方法。那么,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觉醒。通过教育,学生或者孩子要发现自己想干什么,擅长干什么,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有学校和家长的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世上有三中人,一种人叫做先知先觉,例,很早就有大的志向这种人其实不用别人花太多心思去帮助他们。另外一种人叫做后知后觉,例如我自己,我到了32岁,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才知道自己的职业理想,才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其实这已经很不容易,因为绝大部分都属于最后一个类型,就是不知不觉型。这个类型的人没有想法,没有毅力,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如何从不知不觉过度到后知后觉,一方面需要外在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在于具体教授了你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一个人做人的道理和方法。美国的文理学院的教学理念就是这个,先实现自己教育和自我觉醒,再学习更加具体的专业知识,当然,也要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达到自己我教育和自我觉醒。

教育终极目的另外一点是让学生或者说孩子学会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教育学家和一些成功的家长说,你应该不断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让他自己选择。其实,人生面临无数的选择,人生境遇就是由选择组成,例如你上哪个大学,学习哪个专业,要不要留学,何时留学,什么时候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找什么样子的配偶,什么时候生小孩,工作中要不要跳槽,病了要看哪个医生,如果病得很严重,哪个医生给你手术等等。所以成功的人士除了自我教育外,还要学会选择。作为家长,我们只能陪伴孩子到孩子50岁,而你会发现,你能帮助孩子的时间大约是孩子25岁之前,过了25岁,一是孩子不会听你的,二是你也帮不到他,有时候我们的意见甚至会帮倒忙。因为我们家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作为家长,要尽快协助孩子在现有的情况下做出选择,而且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尚友留学(北京)咨询有限公司隶属于云南大学国际教育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从事留学咨询服务、职业规划、境外服务等整合式留学服务,致力于为学生们提供最全面,最专业的海外升学服务方案,服务内容包括:留学咨询、专业选择、语言能力评估、语言培训、签证服务以及境外服务等。 

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好,就帮我宣传一下吧。老查话留学的订阅号是:“laocha100”,也可以让你的朋友扫描一下下面的二维码。这个订阅号不仅有高质量的文章,也可以每晚固定时间由我来亲自答疑。欢迎大家提问。
尚友老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