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8 January 2018

给儿子的一封信:上大学为了什么?

上大学为了什么?

又开学了,大学四年已过去了一半,回望过去的两年,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有过苦读努力的经历吗?我想这都不是要反省的内容,但应该有过一些思考,思考的结果应是一把尺子,用过去的经历度量未来的行为,给剩下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努力的标准。我知道你这次英语六级考得稀乱,过去我会说是因为你努力不够等等,但今天我认为是一件好事,只要你把这个成绩与你为此所做的努力作一个比,这个比值就是一个尺度,下次考试用这把尺子是一定可以量出你所要的成绩的。很羡慕你生长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但愿你手中的电脑能为你的学习给予最大的帮助,在这余下两年极其宝贵的大学生活里,过得更加精彩,更加充实,更有意义。本不想说的,但想来想去还是想问一问你,也给你一些建议,希望你能参考。

一、你的目标确定了吗

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无论今后你是干什么,在大学学习期间是要有一个奋斗目标的,并为之努力和奋斗过,这才是上大学的意义。我不想说这种目标的境界要有多高,但应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计划,若没有确立这样的人生目标,生活和学习的目的就不会明确,也就无法产生意志力,那么又怎样去锻炼个人的毅力,又如何去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又怎样去对未来充满信心。这里我都没有用问号,是不想你对我有所反感。

我可以充分的相信和肯定的认为:你不是一个糊涂人,你对个人前途有过憧憬,也有打算,但我还是要提醒你,朦胧的向往与人生的目标是有差别的,前者阿Q也有过,而你必须明确:你现在所有行动的结果都将决定你未来的一切,为未来奠定基础,但愿这样的基础是牢固的。因此我不得不对你的第一个问是:大学的目标确立了吗?本来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应该是确定得越早越好的,也就是说大一就应该如此,我想现在再次提醒还来得及。

相对于自己:目标的确立要略高于自己的能力,这样才有奋斗的意义;相对于社会:目标要尽可能的高,越高越有意义。前者体现个人价值,后者体现社会价值,目标的社会价值越大,对目标憧憬的欲望就越强烈,这就是要确立目标的意义所在。

二、意志、毅力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建立

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定,不是花架子,是要催生意志力的产生,是要培养自身毅力的。意志是人的精神力量,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需要意志坚强,勤奋有毅力,敢于探索,能够承受生活的痛苦和折磨。坚强的意志需要顽强的毅力来巩固,而毅力的培养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通过艰难的锻炼,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练,才能建立个人的自信心。自信心就是要建立必胜的坚强信念,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通过艰苦的努力,梦想是能走进现实的。有自信心的人,目标就成功的一半。把握好大学最后两年的机会,努力锻炼自己,自信才会赢。因此我对你的第二个问是:你对你的目标有热度吗?母鸡在孵小鸡时,它必须保持21天持续的、恒等的温度,否则就前功尽弃了。我想你应该是从目标确立的那一天起,就应该充满热情地去做这件事情,而不是不冷不热——温热。

三、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

你在中学时,我就与你谈论过时间管理的问题,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就是管理自己,而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要有明确的计划,任何计划都是与时间有关的,计划也不是凭空而想的,是要写成文字的。一份计划至少有两个作用:对未来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安排;对目标的进程起一个监督作用。计划也是需要调整的,这种调整是为了充分地保障目标的实现,一个人不断地制定计划和调整计划,说明这个人是有目的地生活,否则生活就很盲目。

假期里与你谈论过知识管理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知识的管理特为重要,知识有很多,不是所有知识对自己都有用,要学有用的知识,既是有用的知识可能一辈子也学不完,这就需要管理好自己要用的知识,电脑是最好的管理知识的工具,希望你能用好它。在今年央视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余秋雨评委就多次提到过知识的时效性问题,有些知识与时代的发展已渐渐远去,而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对于IT业尤其如此,这里我不仅是提醒你做好自己的知识管理,而且还希望你在做知识管理方面有所建树。

因此我对你的第三问是个连问:你的时间管理得如何?知识管理的问题想过没有?已说了时间、知识两个方面,还要提到一个空间的问题,网络已让空间的概念对我们个人不是太重要了,在网上只要轻轻地点一下鼠标,可以得到我们想要而不知道它存放在世界哪一个角落的服务器上的资料,这也许是知识管理对空间的作用吧!我希望你用好网络,服务于自己的学习,特别是要利用好网络学习好外语;用好网络服务于自己的知识管理。

四、方法和思想的建立

我一直认为大学是产生知识的地方,知识是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实践)而获得的,一个人在大学期间,究竟应当培养怎样的素质?这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学习的目标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总在不断更新。因此对大学生而言,应当把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期间就是要培养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时刻影响着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个人的人生道路。

大学也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我不指望你成为思想家,只是希望你做一个有头脑的人。因此我要说也就是我要提醒你的是:一个人有没有思想,是检验这个人是否真的受过高等教育(我的本意并不鄙视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本人就未上过正规的大学)没有,我希望你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读一点书,这个问题过去我也曾经说过,总之是要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建立起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五、职业规划问题

本来谈论职业规划问题是一个还早的事情,但现实情况说明现在不谈可能太晚了一点,因为有一句话已深入人心了,“大学毕业即失业”,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是一件比较难的问题,既然是问题,就有必要去认真对待,其实我还是认为,大学生找工作难是一个相对的问题,而非绝对的问题,每年有不少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毕竟是有一部分人找到了工作,而且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我想这样的差别就是在于是否做好了个人的职业规划工作有关。资源太少,导致竞争的激烈,在竞争中能否取胜,就在于是否有个人竞争优势,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这可能没有人能帮助你,需要你自己去找,去培养,希望你通过不断的实践,去发掘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不断地加以培养,比如在学习方面有很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就是今后工作的某一方向,在你学习的专业中,也有很多的分支,那些课程学来很有趣、很轻松,那些分支你很感兴趣,哪就是你的优势所在,把它学扎实一点、学深一点,这就是优势的培养,希望你能好好把握,也希望你能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工作,大概人和人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


好了,要谈的总是有很多,大学的生活也是很丰富多彩的,但我最后要提醒你的是:大学生活最值得回忆的是——如何苦读与奋斗,这对于一个成功人事是一个必然的经历,也只有成功的人回忆自己的奋斗史才有内容、才有意义。


Thursday, 11 January 2018

天下杂志:念大學,為了什麼?

原文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5483&page=1
作者:吳永佳            2010-05-26           Cheers雜誌         

你,是為了什麼而念大學?
父母的期望、考試的終點、自我的意願…
在成年之後,迎來不曾有過的自由學習生涯,
在享受之餘,你,必須先找到定位人生方向的指南針。

原文刊登於CHEERS雜誌20105月,特刊。
以前,大學這道高牆,是天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借貸也要讓孩子考進去就讀的城堡。過去10幾年來,台灣的大學迅速擴增,大學窄門不再窄,充分滿足了台灣父母希望兒女念大學的願望,但當大學生、碩博士滿街都是,大學生得到什麼好處?

「大部份同學,讀書就是為了那張文憑,雖然文憑不一定有用,但沒文憑一定找不到工作,」就讀華夏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夜間部的連同學,如此形容周遭一邊工作、一邊辛苦求學的同學。如今大學文憑不再是「社會菁英」的保證,而是成了進入社會的最低門檻,或可說是「有憑有保佑」的心態。

欠缺方向感的負面循環
當大學文憑的價值貶低,年輕一代對於進大學的意義,似乎更加迷惘!昔日,人們為了父母的期待,懵懵懂懂考進某個科系,畢業後,還能靠文憑在社會上得到不錯的工作機會。

如今,大學新鮮人在資訊的取得上遠有利於過往,但許多大學生考大學仍是隨波逐流,選科系只因為「考試分數剛好到那裡」,糊裡糊塗晃進校園,混水摸魚告別大學,最後,卻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

清華大學陳立德是哥斯大黎加外籍生,觀察身邊同學,他說讓他感覺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很多同學好像不清楚自己在幹嘛!也不是因為喜歡某個科系而念這個科系.....」。

面對「迷惘的一代」,企業的雇用意願一路走低。根據《Cheers》雜誌每年進行的「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從2006年開始,企業晉用社會新鮮人的需求便自79%逐年下滑至今年的61%。人才顧問集團保聖那暨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也發現,過去日商公司對於新鮮人需求頗高,但近3年來卻下降7成,主因即在於新鮮人對未來欠缺方向感,工作穩定度低,企業轉而選擇有2年以上社會歷練的人才。

學位價值低落、企業不愛,愈加嚴峻的就業環境,使得新鮮人開始逃避進入社會。

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大學生畢業後只有近一半真正進入職場,有四分之一考研究所、或準備考研究所中,另外四分之一則在準備考公職、出國或待業中。國際知名學者、政治大學頂尖大學計劃校務諮詢委員錢致榕分析,許多大學生不夠用功,一直到大四,還有近四分之三的人沒有「準備好」進入社會,問他們要再準備幾年才夠,平均的回答是:「還需要56年」。

然而,準備時間再長,面對未來卻仍不知該何去何從,只會更加削弱在就業市場上的雇用價值。

生涯規劃,從進大學第一天開始
這與企業的選才思維大有關係,許書揚分析,一般國立大學新鮮人,在專業知識方面,程度相差無幾,所以企業首重新鮮人的工作價值觀與企業文化是否吻合;其次為工作態度;再次為人格特質,如是否具有未來領導的潛力、溝通技巧等。

但最重要的一點,許書揚強調,「企業希望新鮮人對於未來有清楚的職涯規劃。很多公司人資跟我說,面試時問應徵者的要求,他們最怕聽到這種答案:『我都可以配合,只要能到你們公司就好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如今並不受企業歡迎。」

大學4年是機會的探索,更是人生定錨的開始。生涯規劃不是從進入社會才要思考的問題,當進入大學的第一天,你就可以善加利用校園豐沛的資源認識自己,進而開始規畫未來的人生。

許書揚的孩子考進清大,選擇電機、財務金融雙專長的學程,因為「未來社會不能只有單一專業」。許書揚希望孩子多參加各種國際性組織,也鼓勵他未來繼續出國念研究所,「國際觀太重要了!現在的年輕人資源很多,要善加利用,提升全球視野。」

培養軟實力,比埋頭念書更重要
態度的養成,將左右新鮮人未來在職場上的潛能。根據「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企業對於大學畢業生的能力,首重態度面,排名前2名的分別為「學習意願與可塑性」(73.5%),次為「穩定度與抗壓性」(65.7%),「專業知識與技術」則是位居第356.5%)。

長期關注高等教育問題的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王麗雲強調,無論對大學生或教育者而言,大學都不只是一個讀書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你的『非認知能力』,也就是大家現在說的『軟實力』。這些非認知能力,往往才是決定一個人未來是否成功的關鍵!」

王麗雲舉美國培育出好幾個總統的知名學院Philips Academy為例(甘乃迪即畢業於此校),在教師評鑑學生是否獲准入學的評量表上,除學術能力之外,個人特質部份的評量項目更多,包括目的感、組織、動員、說服能力、責任感、自律力、成熟度、抗壓性、獨立性等。

王麗雲認為,一般大學教育容易忽略這些能力的培養,因為評量不易,且影響又非立時可見,「但我建議學生在大學生活中,要時時系統性地檢視自己,是否同時在培養這些足以影響一生的信念、習慣、價值觀,是否能以多元包容的心態、視野去思考、判斷一件事,這才是大學教育的真諦。」

大學並非職業訓練所
專業能力和知識的獲取並非是大學的唯一目的,更非職業訓練所。「現代大環境變動劇烈,產業的景氣循環可能每3年就變動一次,如果學校把自己當作職業訓練所,可能等培養4年後,產業的需求又改變了,」錢致榕表示。

他另外指出一項事實:「我們的上一代可能期待45歲退休,但放眼未來社會,下一代可能要到70歲才能退休,也就是將有長達50年的職涯。在這 50年中,有很多產業會消長,一個人或許每隔78年就得面臨一次產業消失、或劇變的衝擊,而在他50年的職涯中,可能每隔67年就得改行轉換跑道。」

任何在校園中學的專業知識,進入社會中很快就落伍、或不夠用了。因此,「大學教育愈須要往下扎根,回歸人文(文、史、哲)與科學的基礎,這些才是永遠不會落伍的知識,」錢致榕強調,基礎知識要打破院系本位主義,文、理兼顧,愈廣愈好。

此外,學院的知識是為了訓練邏輯思維與獨立思辨的能力,所以在大學時代就要培養好自學的能力(learn how to learn)、興趣與習慣,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動,永遠有能力吸收、掌握新知,才能終生受用。

中央大學副校長李誠也認為,把念大學當作一項投資、當作未來謀生的工具並無不對,但念大學的另一層意義,是豐富我們的人生,提升生活品質。用這觀點來看,大學變多、大學生變更多是好事,代表全民素質的提升。

很多大學生,便懷抱高度的自覺在求學,決定了自己不同的人生。

善用校園資源,黃金4年不白費
以陳立德為例,雖然清大資訊工程學系的同學畢業後多半都準備考研究所,他卻樂得上班。他大一下就開始修工業工程學系當副主修,大三暑假請老師幫忙找企業實習機會,卻沒有任何回音,結果還是靠在竹科上班的家教學生幫他介紹到一家科技公司打工;之後這家公司表明歡迎他畢業後正式上班。

把握校園無限資源,學到該學的,才能真正為你的未來打下基礎。

林黛慈自高中參與社團活動中,發現自己對大眾傳播有興趣,後來推甄進入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覺得大學4年是人生最後的求學階段,她不想混過去,還雙主修西班牙語,因此認識了更多同學。念大學對她有沒有意義?她回答,「有!念大學對於我們的邏輯、思考、組織、統整.....這些能力有很大幫助,最重要的是,透過社團、朋友這些與他人的接觸,讓你更認識自己。」

大學黃金歲月,許多人在其中找到自己終生的方向。曾任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國際指揮家呂紹嘉,幼時生長於醫生之家,雖然小時候學過鋼琴,但後來為了升學放棄學琴,也順利考進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但大學時代,他常跑音樂性社團,內心另一股騷動卻慢慢升起,最後當兵時決定出國改學音樂。雖然人生繞了一小圈,但他至此尋到一生的志業,發光發熱!

所以,不是考進某個科系就非要死守一生,念大學正是探索人生的開端,專業知識的追尋,讓你擁有一定的知識思考未來,然而更重要的是,利用大學的課程、社團與各種人際資源,真正認識自己,找到未來的方向!

或許,高中畢業後也不必急著念大學,可以先旅行或體驗生活一年,思考清楚自己想要的,再進大學不遲,因為有方向感,學習才有效!